小(xiao)兒(er)潰(kui)瘍性(xing)(xing)結(jie)腸(chang)(chang)炎為病(bing)因不明、主要發生在結(jie)腸(chang)(chang)黏膜的炎癥性(xing)(xing)疾病(bing),以結(jie)腸(chang)(chang)黏膜潰(kui)瘍、糜爛為主要病(bing)理改變,以血性(xing)(xing)黏液便、腹痛、腹瀉為主要癥狀(zhuang),多數病(bing)程(cheng)緩慢(man),有反復發作(zuo)的趨勢。
小(xiao)兒(er)潰(kui)瘍性(xing)(xing)結(jie)腸(chang)(chang)炎為病(bing)因不明、主要發生在結(jie)腸(chang)(chang)黏膜的炎癥性(xing)(xing)疾病(bing),以結(jie)腸(chang)(chang)黏膜潰(kui)瘍、糜爛為主要病(bing)理改變,以血性(xing)(xing)黏液便、腹痛、腹瀉為主要癥狀(zhuang),多數病(bing)程(cheng)緩慢(man),有反復發作(zuo)的趨勢。
小兒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尚不明確,目前較一致的觀點認為,在本病的發病中,既有免疫因素,又有遺傳因素存在,而其他各種因素多是誘發因素,可能有以下多種原因:
1、自身免疫原因:潰瘍性結腸炎常并發自身免疫性溶血,類風濕關節炎,紅斑狼瘡,橋本病,虹膜炎等,且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有效,因此考慮本病可能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。
2、感染原因:一些患兒用抗生素治療有效。
3、飲食過敏原因:某些食物可使病變復發,去除這些飲食后使病情可緩解。
4、遺傳原因:患者家族中有15%~30%發病者。
5、精神因素:臨床多發現有些患兒伴有焦慮,緊張(zhang),多疑以及自主神經紊亂的表現,精神治療可(ke)收(shou)到一定效果(guo)。
小兒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并發癥分為腸道并發癥和腸道外并發癥,具體如下:
一、腸道并發癥
1、急性暴發型潰瘍結腸炎:可出現急性結腸擴張和潰瘍穿孔;,下消化道出血,結腸假性息肉,呈多發,大小不等,有時呈鵝卵石樣,結腸狹窄多見于直腸和橫結腸,也可見于其他部位。
2、中毒性巨結腸(toxicmegacolon):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,發生率1.6%~2.5%,病死率13%~50%,多見于急性暴發型和重型患者,誘因多與服用過多抗膽堿藥物,低鉀,鋇劑灌腸有關,結腸病變廣泛嚴重,累及腸道肌層及肌間神經叢,使腸管擴張不能收縮,腸腔直徑可達10cm以上,中毒癥狀明顯,出現腹脹,腹部壓痛,反跳痛,腸鳴音減弱或消失,白細胞明顯升高,X射線平片可見結腸擴大,結腸袋形消失,由于腸道擴張,可發生缺血,壞死,造成急性腸穿孔(acuteintestinalperforation)。
3、結腸穿孔(intestinalperforation)及直腸大出血:發生率在1%左右,病死率在40%~50%,因為中毒性巨結腸擴張的基礎上發生。
4、息肉(polyp):為晚期并發癥,發生率9.7%~39%,由炎癥所致,一般為結腸假性息肉(pseudo-polyp)。
5、癌變(canceration):晚期可發生癌變,發生率5%~10%,病變主要發生在重型患者,病變累及全結腸和病程漫長的患者,癌變在兒童病例中較少,病程越長癌變傾向越高,發病后第1個10年癌變率約為3%,以后每年遞增0.5%~1.0%,第2個10年可達10%~20%,故患兒應1年行一次結腸鏡檢查,晚期并發癥尚有肛周感染,肛瘺等。
二、腸道外并發癥
1、關節受累:潰瘍性結腸炎中關節受累約25%,表現為非致畸形性游走性急性關節炎,如腫脹,疼痛;同時受累可以是1個或多個關節,各個關節均可侵犯,但以膝,踝和腕關節多見。
2、皮膚損害:較常見,嚴重的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約15%有皮膚損害,結節性紅斑較常見,且愈后不留瘢痕;壞疽性膿皮病為潰瘍性損害,常見于軀干部,愈后留有瘢痕,在疾病的活動期,其發生率為5%~10%,但可治愈。
3、大出(chu)血(massivehemorrhage):發(fa)生(sheng)率為1.1%~4.0%,發(fa)生(sheng)原(yuan)因是潰(kui)瘍累及大的血管發(fa)生(sheng)出(chu)血,及低凝血酶原(yuan)血癥(hypoprothrombinemia)。
起病多數緩慢,病程可為持續性,常有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。起病急驟者占5%,病情發展快,全身中毒癥狀明顯,并發癥多見,病死率高。緩解期病情亦可突然加劇。精神刺激、疲勞、腸道炎癥、飲食失調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。
一、消化系統表現
1、腹瀉(diarrhea):腹瀉程度輕重不一,輕者每天排便3~4次,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,重者排便頻繁,可每1~2小時1次。病初為稀便,4~6次/d,進行性加重,排黏液血便、血便、水樣便、稀爛便和膿便。尤其是黏液血便幾乎成為本病所有活動期患者的必有癥狀。常見里急后重。急性發病者開始即為血便伴腹痛、嘔吐、發熱及其他中毒癥狀。
2、腹痛(abdominalpain):輕型及緩解期患者可無腹痛。腹痛一般為輕、中度,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,亦可涉及全腹。有疼痛-便意-便后緩解的規律。
3、其他癥狀:常有腹脹。嚴重者有食欲不振、惡心、嘔吐等癥狀。
4、體征:輕型者除左下腹有輕壓痛外,多無其他體征。重型和暴發型者可有腹脹、腹肌緊張、腹部壓痛或反跳痛。部分病人可觸及痙攣或腸壁增厚的乙狀結腸或降結腸。
二、全身表現
輕者常不明顯。重者可有發熱、水電解質紊亂;病兒由于長期腹瀉、便血、食欲不振、心率增快、衰弱、精神萎靡,久之即出現體重減輕、低蛋白血癥、貧血和營養不良等表現。約有3%的患者表現為情緒不穩定,如抑郁、焦慮、失眠等;重癥病例亦可伴有生長發育障礙、青春發育延遲。部分病兒伴有精神、心理及情緒異常。
三、腸道外癥狀
25%病(bing)兒可伴有關(guan)節(jie)炎,以(yi)四肢及脊柱為主,關(guan)節(jie)癥(zheng)狀(zhuang)有時發生(sheng)在(zai)腹瀉之前(qian)。10%的病(bing)兒發生(sheng)皮(pi)(pi)膚病(bing)變,如結節(jie)性紅斑(ban),壞疽性膿(nong)皮(pi)(pi)病(bing)等。2%可伴有視網膜炎、口腔潰瘍等。
目(mu)前尚無確切預(yu)防小(xiao)兒(er)潰瘍性結腸(chang)炎(yan)的(de)措(cuo)施,應合理飲食,良好的(de)飲食習慣(guan),增(zeng)強體質,促進(jin)身(shen)心(xin)健康,避免精神緊張,防治(zhi)營養缺乏和消(xiao)化(hua)道感(gan)染性疾病(bing)等。
小兒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檢查有血液常規檢查、免疫功能檢查、糞便檢查、鋇灌腸檢查和乙狀結腸鏡檢查,其中鋇灌腸及乙狀結腸鏡檢是有價值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方法。
一、血液常規檢查
可有白細胞計數升高、貧血、紅細胞沉降率增快(可作為病情演變的指標)。嚴重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,凝血因子Ⅷ活性增加,血清鉀、鈉、氯降低,血漿蛋白降低。重癥患者α2球蛋白增高,γ球蛋白反而降低,而緩解期患者α2球蛋白增加是病情復發的先兆。
二、免疫功能檢查
1、體液免疫:本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常有升高,IgM明顯增多,IgG與IgA在血清中以及腸黏膜間質和腺腔內亦增多。在血清中還可找到多種非特異性的抗結腸抗體。
2、細胞免疫:本病患者的周圍血中T淋巴細胞數和比率、淋巴細胞轉換率、白細胞及吞噬細胞游走阻斷試驗均有降低,說明本病的發生與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有關。活動期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測定Th/Ts比值顯著增高,主要原因是Ts細胞數量減少。
3、免疫復合物:本病患者的結腸黏膜固有膜中有IgG、補體和纖維蛋白原沉積的免疫復合物存在。
三、糞便檢查
常有黏液血便。鏡檢見紅細胞、白細胞、吞噬細胞,反復檢查均無特異病原體發現。
四、鋇灌腸檢查
主要是用來診斷結腸病變的一種方法,即從肛門插進一個肛管、灌入鋇劑再通過X線檢查,診斷結腸腫瘤、息肉、炎癥、結核、腸梗阻等病變。
五、乙狀結腸鏡檢查
是(shi)一種簡便易(yi)行的(de)(de)檢(jian)(jian)查(cha)方法,可發(fa)現直腸(chang)(chang)(chang)(chang)指(zhi)檢(jian)(jian)無法摸(mo)到的(de)(de)位置較高的(de)(de)腫塊,同時對可疑病變取組織活檢(jian)(jian),明(ming)確性質。故乙狀(zhuang)結(jie)腸(chang)(chang)(chang)(chang)鏡檢(jian)(jian)查(cha)可用于診斷,又可作為治(zhi)療儀(yi)器,對預防及早期發(fa)現直腸(chang)(chang)(chang)(chang)和乙狀(zhuang)結(jie)腸(chang)(chang)(chang)(chang)癌有著重要的(de)(de)意義(yi)。乙狀(zhuang)結(jie)腸(chang)(chang)(chang)(chang)鏡檢(jian)(jian)查(cha)術(shu),用于檢(jian)(jian)查(cha)直腸(chang)(chang)(chang)(chang)和乙狀(zhuang)結(jie)腸(chang)(chang)(chang)(chang)的(de)(de)炎癥、潰瘍、息肉、腫瘤(liu)、寄生(sheng)蟲所致的(de)(de)病變以及不明(ming)原(yuan)因的(de)(de)腹瀉。可用于檢(jian)(jian)查(cha)時取活組織標本。
小兒潰瘍(yang)性結(jie)腸(chang)炎患者(zhe)飲(yin)食(shi)上要(yao)攝(she)入高(gao)熱(re)量、高(gao)營(ying)養、少纖維、少刺激(ji)、低脂(zhi)肪、易消化的食(shi)物(wu)(wu),補充體內缺(que)乏(fa)的營(ying)養物(wu)(wu)質。對可疑不耐(nai)受的食(shi)物(wu)(wu),如(ru)蝦、鱉、花(hua)生等應(ying)避免食(shi)用。牛奶(nai)可導致腹瀉(xie)加重,應(ying)避免服用牛奶(nai)及奶(nai)制(zhi)品,忌食(shi)辣椒、冰凍、生冷食(shi)物(wu)(wu)。
小兒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藥組方為大黃、土茯苓、黃柏各10克,黃連、白芍、白芨、烏梅各15克,白頭翁、苦參各25克,丹參20克,云南白藥1克。該方藥每日1劑,加水500毫升浸泡兩小時,文火煎兩次,每次30分鐘,合并兩次藥液再煎至約120毫升,放置沉淀去渣約剩80毫升備用。
直腸(chang)給藥(yao)(yao)(yao)方法是藥(yao)(yao)(yao)液(ye)用(yong)前加溫至38℃~39℃。在(zai)患(huan)(huan)(huan)兒(er)晚(wan)睡前,讓其排空大便,取頭(tou)低臀(tun)高左側臥位(wei)(wei),臀(tun)部抬高10厘米,將18號導尿管(guan)從肛門輕輕插入約(yue)15厘米,藥(yao)(yao)(yao)液(ye)灌(guan)腸(chang)完成(cheng)(cheng)后(hou),讓患(huan)(huan)(huan)兒(er)繼續保持(chi)原體位(wei)(wei)30分(fen)鐘。如果(guo)病變是在(zai)乙狀結腸(chang)或(huo)以上者,灌(guan)腸(chang)完成(cheng)(cheng)后(hou),患(huan)(huan)(huan)兒(er)改為胸(xiong)膝(xi)臥位(wei)(wei)15分(fen)鐘,使藥(yao)(yao)(yao)液(ye)到達整個(ge)結腸(chang)保留4小時以上。如果(guo)患(huan)(huan)(huan)兒(er)灌(guan)腸(chang)后(hou)藥(yao)(yao)(yao)液(ye)很(hen)快排出,過半小時應再(zai)灌(guan)腸(chang)1次。此治療(liao)每(mei)晚(wan)1次,30次為1個(ge)療(liao)程,休息兩天后(hou)開始第2療(liao)程,患(huan)(huan)(huan)兒(er)至少(shao)要做(zuo)兩個(ge)療(liao)程的治療(liao)。